首页 /   语言艺术教学 /   散文语言艺术美初探

散文语言艺术美初探

        散文语言始终是散文写作中的难点,语言的艺术美是成功散文的基础。用艺术语言叙述心境,靠语言艺术叙述事件,是散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在结构上往往借一条线索将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形”与“神”达到和谐的统一。所谓形散,就是形式自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就是主题突出,“身虽千里,心归故乡”。因此,散文的语言也是服务于这种文体的特殊结构的,它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拘泥于文学性,既具有自身的使用常规,又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从众多优秀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的自然美、优雅的诗意美、跳跃的音乐美、绚丽的色彩美和深远的哲理美。

         一、朴素的自然美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无可与之争美。”[1]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是指平易自然,简洁明了,不加修饰,抑或随意话来,意随笔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生硬的感觉,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又活脱脱的再现真实的生活。它既如“淡扫蛾眉”,又如“清水芙蓉”,有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美,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甚至有些人强调,只有那些抒情性、艺术性、语言可读性很强的美文,才称得上真正的散文。散文语言中自然、简洁的文字固然通俗易懂,但必须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才能“寓尖锐于委婉,寄深刻于平淡”,易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作家周作人就主张“从容镇静地做出平淡冲和的文章”,即把非常深刻的思想感情,深藏于十分平淡的文字中。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做到所谓“丰不余一字,约不失一词”。如散文《今天该是您的生日》开头写道:“秋来了,天凉了,今天该是您的生日了。”[2]语言看似简练平常,但实际上浓缩了一种深厚的情意。“秋来了”是再自然不过的,一年当中总有这样一个季节。秋来了,可以是硕果累累,可以是金秋送爽。但因作者对一个故人的怀念,感觉到的是“凉”意,这就把这个秋赋予了特定的情愫,继而更进一层的写到“今天该是您的生日了。”生日的日子并不会随故人的逝去而逝去,只要怀念在,这生日就年年被记起,遗憾的是物是人非。所以就有了后一句“如果您还健在,我们该为您庆祝90华诞了。”借景抒发的是作者对胡耀邦同志深深的依恋之情。这为整篇文章打了下深沉而忧郁的感情基调。追忆伊人,音容笑貌,仿佛如昨;高风亮节,历历在目。文中多处有这样的描述,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节俭朴素,清正廉洁,是您一贯的生本色。”“多慈祥的长者啊”、“人生就是这样,为了不辱使命,为了担当责任,就得作出一些牺牲”[3],这些描述着墨不多,没有词藻的堆砌,却生动自然地再现了一个伟人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深深地感染读者。所以语言是否简练,不能光看文字的多少,而应当看是否传情达意。

        散文语言朴素的自然美还体现在日常口语的运用上,体现在是否用真诚的心抒写生活所见所闻所感,体现在它总是可随情感意绪流走,灵动且富有活力。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真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4]。口语体的散文语言,在表情达意中语言不事雕琢,平平道出,天然自成。口语体的散文语言还有一种亲切感,好像与朋友拉家常一样,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好似漫不经心,却又妙语连珠。在散文《千里香豆千里情》中,当老部下蒋文模向老首长胡耀邦汇报村里的工作时,作者引用了耀邦同志的口语:“看来,你这个村里的书记,干得蛮不错,比我这个北京的书记当得还有出息。这些年来,你的生活处境总不会太差吧,有什么困难没有?”[5]这活生生的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蕴含着一个老首长对老部下深切的关怀,胡耀邦同志虽身居高位,但对老百姓平易近人,关怀备至,如同一个慈祥长者。散文的“千里情”大多都是通过这种口语的对白,还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让人在本色口语中感到了亲切自然,从平易中悟出了悠悠情韵。

      二、优雅的诗意美

        发现诗意难,表达诗意更难。散文语言优雅的诗意美,需用语精巧,布局雅致。通过诗意的语言,构成情趣横生、诗意盎然的生动画面,使情、景、意融为一体,优美传神,耐人寻味。诗意化语言一是指语言具有诗化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指语言还具有诗意的内涵。内外相融,含意步步加深,感情层层叠起。正如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所说:“我努力让自己像写诗一样写每一篇散文,觉得自己还是个诗人。”[6]如果每个作者都能“像写诗一样写每一篇散文”,那么他的语言一定会流淌着生动流丽的韵致。

        叠音和修辞能够将散文独特的诗意韵味生动地表现出来。恰到好处的使用叠音词就能够让语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达到诗化的效果。如为邵华送别时是:“声声呼唤、行行泪水,表达了人们对逝者无限的爱。”[7]。这一段话连用了几个叠音词,“声声”“行行”不但具有诗意,而且起到量化作用,说明了怀念邵华大姐的人之多,情之浓。晚辈和革命一生的姥爷送别时则是:“去跟姥爷聊聊天,去听听那簌簌的风声,去闻闻他灵前那株白茶花的幽香。”[(8] 艾潇十年·铁山水清);“聊聊”、“听听”、“簌簌”、“闻闻”等关键词语形式整齐,韵味悠长,诗化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了一种无限的追思之中。此外,修辞的运用,也能增强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述效果,对语言的诗化起重要作用。如追忆耀邦同志想到的是:“您浏览三湘,却依然祖国山河在心头;您漫步乡径,却依然浓浓民情在心头;您会晤老友,却依然革命激情在心头;您谈笑风生,却依然万般忧乐挂心头……我们感动,您虽历经恶浪险阻却依然心里装着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小康、家乡的腾飞,可唯独装不下是您自己。不是吗?11 月20 日,是您的生日,您却从不对别人说起。”[9]这段文字里,使用了排比、转折、比喻、反问,借用诗一样的语言倾诉对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的万分崇敬和热爱。接连四个“您……却……”既有排比,又有转折,一个伟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恶浪险阻”这一比喻又描绘了耀邦同志在革命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即使再多劫难,他却始终心忧天下,心系于民,唯独没有自己,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作者运用一个短短的反问语句“不是吗”,真实的再现了耀邦同志为大家、舍小家、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散文优雅的诗意美还可以寄情言志比兴手法来加以表现。“比兴”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是文学语言意蕴丰厚的关键。借鉴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今天该是您的生日》中写道:“苍茫暮色,传递着黄昏的信息。您回到家乡,为这古木参天的深院九所六号楼带来了生机。”[1“0] 古木参天”代表的是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沧桑,但因为“您回到了家乡”,使古老的岁月焕发了生机,笔者通过这种借景抒情,借情于景的描述,细腻地再现了胡耀邦同志那种永不消褪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热情,走到哪里就能感染到哪里,使得有他的地方就有了蓬勃生机,重现了伟人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又如送别邵华时的散文,作者是这样开头的:“夏日的北京是不该有雨的季节。这几天,有违自然规律的纷纷细雨,在这不该有雨的日子里淅淅不止,犹如人们思念的泪,老天爷也在用特有的方式送一位不该走的人。”[11]。化雨为泪,把作者的哀思扩大,表达了作者一种无以言表深沉的悲痛。这些诗意化的语言烘托主题,铺垫细节,画龙点睛,使读者感到回味悠长。

         三、跳跃的音乐美

        常言道:“言为心声”,散文语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品的音韵节奏是语言美的重要因素。散文跳跃的音乐美是通过语言的流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度和谐的响度,快慢交替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灵活巧妙的停顿处理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使人“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文心雕龙·总述》)。[12]清代桐城派成员姚姬传认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13]低婉回旋的韵律可将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得尤为充分。音乐贵在声律之和谐,否则,就无法演唱。如高维敬写到江南的美的时候是这样开始的:“说好了,我本应是那个掀起你红盖头的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是那个最疼你又背离你的人啊!一千年了,你还负气恨我吗?还耿耿于怀不肯原谅我吗?我辜负了你如水的柔情,毁了你的年少春闺。竟让我用千年的时光来懊悔啊!可一千年的懊悔也换不回你青春的美丽啊!”[14]文中每一句话的末尾相间使用了象声字“啊”“吗”,语句重迭,句句押韵,形成一种跳脱的韵律之美,将作者的懊恼之情用音乐般的旋律舒缓的表达出来,顿时有了一种高山流水般的韵律之美。为了更为传神刻画江南之美,作者接着写道:“总幻觉着在某一个瞬间捕捉到你的声息,想象着你会在一个时刻来到我面前,轻灵美丽,笑语嫣然。我怎能不时刻等待,准备张开双臂拥你入怀。”[1“5] 只有江南的春雨年年如约而来,一样细细洒。雨丝温柔的滋润下,桃花也年年自在地盛开,那个佩剑少年却再没有出现。路上越来越热闹了,你却越来越寂寞。”[1“6] 轻灵美丽”“张开双臂”“热闹”“寂寞”等字眼,使得作者对于江南的思念之情有了轻重缓急、抑物顿挫之节奏美,急如波浪滔天,缓如潺潺流水,轻如柳絮飘转,重如石破天惊,真是变化多姿妙不可言。由于作者调动了上述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语言具有了音乐的音韵美,那种情感也如声遏行云,余韵绕梁,清浊委婉,舒缓自如,静听有声。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还体现在一咏三叹的抒情之上。音乐的节奏一般轻快而富于变化,在一个主旋律下,变化出多种音调,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散文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散文句式的错综和流动。如高维敬在写到魂梦绕的江南时所用的语句:“江南,你还记得那个总爱在腰间带一把剑的孤傲少年吗?那时的我,自以为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屑于沉溺于小儿女的温情。可当我从风沙飞扬的地方来到江南,杨柳春风里,翠径花台,红袖满楼,软语巧笑,蝶舞莺啼,处处迷人心眼,竟软化了我的傲慢啊。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我怎能抵挡的住你风情万种的美丽,终究沉醉在这缠绵旖旎的温柔乡里!江南,我真的再也找不到你吗?”[17]作者用长短句交叠相间,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起伏顿挫,缓急更替,一咏三叹的表现出作者对江南先是思念、再是向往、后是害怕的这种复杂错综的情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情结,使情感表达曲折尽意,如音乐般流动并辗转反复的抒情。“当年的那个佩剑少年不会知道,他轻轻在你耳边诉说的一话,竟要用他的生生世世来兑现。无论怎样,我洗去铅华,扫净心尘,终于可以在晚来的追悔里恪守与你的诺言。江南,我再不会背离你。我会和杏花烟雨一起,年年回来,等待你的美丽在某一个春天重又浮现。江南,我对你的爱因了这追悔和等待而成永恒。”[18] 这一段,一句环扣一句,由“当年”说到“生生世世”,再到“年年回来”,爱成“永恒”,行文中,如音乐般直陈胸臆,抒发情感,跳跃式地、冲击式地前进,字里行间利用递进的节奏使文气贯通,琅琅上口,自然和谐、抑扬而又流畅的节奏,有助于气脉情绪的体现,也带给人心灵的共鸣和快感。

        四、绚丽的色彩美

        散文语言具有绘画一般的“应物象形”、“随类附采”的表现力和造型力,能表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色彩绚丽、喧腾激越而又具体可感的艺术画面来。《文心雕龙。情采篇》里说:“立文之际道,其理有三:一时形文,五色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19],各种色相互映衬,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增强了语言的绚丽美。散文语言绚丽的色彩美可通过“实”“虚”相宜的画面呈现。“实”是指一种实物,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是具体可感的。散文绪事的真实性,是散文产生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虚”是指散文如绘画一样可以“裁出空白”,用“留白”的形式促使读者寻找作品的意义,就是对空白手法的美学概括。如:“最爱的花是含笑。说真的,一直不知道含笑的学名是什么,可那小小的、白色的不起眼的四片花瓣,却散发出最醉人的清香。”“我静静地走到姥爷身边,揭开面上那条洁白的毛巾”。“去闻闻他灵前那株白茶花的幽香。”[2(0] 十年·铁山水清)。文中尽管也是提到“葡萄”“桃子”“梨子”等景物,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着色,留下空白。但对于“白色”的景物,作者却采用一种写实的手法,多次强调。这种色彩“虚”“实”相宜的手法,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细细品味,方才明白,这其实就是作者通过突出一种色彩的描绘,给读者呈现出一副洁白无瑕的画面,以此表达作者对姥爷一种深沉的怀念和敬重,更重要的是隐喻了姥爷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坦白、白璧无瑕的操守。

        散文语言绚丽的色彩美还可通过“静”“动”相随的画面呈现出来。静态的色彩美是作者通过对事物平面的、静止的描写而呈现出来的耀人眼目的美;动态的色彩美是把客观事物立体的、活动的场面描写出来,呈现出喧腾激越的图画美。散文的色彩美因作者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语言的效果就是要达到能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的图面,呈现出纷繁各异的感情色彩。张抗抗写的牡丹就与众不同:“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21]作者写牡丹如果随心开放时,就是“五彩祥云”“人人皆若狂”的画面,彩云是轻盈流动的,这种浓笔重彩的描摹凸显其花开之壮美之自我。“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处暗淡萧瑟的灰绿。”[22] 作者在这里勾画出一种静态的色彩美,写出牡丹并不会媚俗的因为赏者众,就提前开放。她“朱唇紧闭”“皓齿轻咬”“暗淡萧瑟的灰绿”,相比开放时热烈奔放的色彩,这种静态的色彩更有一种素雅冷傲之美。“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在这段话中,“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是动,“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是静,画面的色彩由动到静,凝重肃然,正如作者所指,有一种壮烈的美。通篇文章中,通过色彩的对比,将读者带入到了“开,则倾其所有;落,则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的美伦美涣的意境之中。

        五、深远的哲理美。

        散文语言深远的哲理美指将“理”融入人、事、景、物的描述当中,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一种超越形式的、健康的美感,闪现出一种智慧的光芒,加强作品的感染力。这样的散文让人读后陷入深深沉思,久久回味。《文心雕龙·情采》中也对情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23]

        散文语言深远的哲理美可通过对事物寓理表现出来,文章把事物的品质、精神等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进而把事物包含的道理、象征意义、个人感悟(可褒可贬)等揭示出来。冰心的散文《小桔灯》篇幅短小,却包容着深刻的寓意,可谓是一篇玲珑剔透、回味无穷的散文佳作。“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24]通过这种哲思语言的描绘,冰心把山村小姑娘、不起眼的小桔灯、小姑娘照看生病的妈妈和做灯送客人这些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光明与黑暗正在作生死搏斗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上,从而开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反抗,在盼望,盼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这一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主题。作品中对“小桔灯”和小姑娘的叙述和描写,都具有哲理的象征性。小桔灯象征着蕴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小桔灯就是光明和胜利之灯,内涵的思想意义深不可测。小姑娘象征了在黑暗势力面前,压不垮,打不倒的中国贫苦人民。《小桔灯》之“美”,美在通过语言的描述能够“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看似寻常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从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散文语言深远的哲理美也可通过情景寓理表现出来,通过对情景的刻画,边抒怀边喻理,寄情于景,寄理于情景。张抗抗《牡丹的拒绝》文章虽不长,但如诗如歌,句句析理,字字珠玑,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25]作者连用了“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这三个形容词,将牡丹拟人化,令人想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栩栩如生地体现了牡丹一种高贵的气质。“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而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然的美。”在这里,作者将牡丹这个景致和在寒冷中拒绝开放这种品质,赋予了更高的层次,这样一种品质令人想到了高贵的、不媚不俗的独立高洁人格。“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2“7] 烁于枝头“”归于泥土”“跨越萎顿和衰老”再一次颂扬了牡丹对荣誉的淡漠、对寒冷的拒绝的背后,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其中有火一样的热情及磐石般的执著。这样的品质与人类那种为了心中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品质不是具有同一种美吗?

        汪曾祺说:“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载体’,它们是作品的本体。”[28]散文语言不仅要准确地再现主体情感、思想方面的个性与修养,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出主体在审美创作方面的个性与修养。当散文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语言形态,不仅力求选词用字的高度准确,而且注重语句布局的变幻多姿,在形式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将内容与形式处理得和谐,进而形成精粹的思想、隽永的意境,使散文具有更多的艺术美感,生动而形象的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