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艺术教学 /   谈谈散文的语言艺术

谈谈散文的语言艺术

         人们常说,小说的语言具有散文美,散文的语言是无韵的诗。这虽是一种赞美,但赞美之中却隐含了精妙的哲理。写散文,有了真情,有了诗意,有了联想,这些还仅仅不够,除了这些,更需要有一种含蓄、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这是成就散文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一般地说,散文多为短章,因此语言的艺术尤显突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可以决定散文的问世效果和她的受用寿命。

 

        散文既然是短章,那她对语言的要求就十分严谨,这就要求作者在散文的创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语言的提炼和运用。立片言而居要,实乃文章之警策。三言两语,抒情明志,紧握主线,小中见大,一滴水见太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博大精深的内容,文无废语,篇无赘言,这正是语言的动力之所在。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经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他正是本着这个理念,通过熔裁,最终达到了“荒秽不生,纲领昭畅”的境界。唐宋散文八大家在语言的修炼上可谓炉火纯青。人们赞誉:字夹风霜,声成金石,其誉一点都不为过。你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的语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语言之美,美不胜收。语言如画,画里有诗,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卷。

 

         鲁迅的语言之凝练,堪称时代文学之楷模。在《好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乘船观云、天、物、景、波、光互为摇动的景致时,所用语言之凝练无不令人拍手叫绝。“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其语言一唱三绝,令人惊叹。散文的语言只有这种凝练美,才会咏之如歌,回味无穷。

 

         好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语言优美准确,词句朴素清新。其旖旎风光的细致描写,衬托了一种迷惘的心境。“……天色还未断黑,那荡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朗朗的在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景再美,如果没有语言的描述,就难以产生迷人的效果和震撼的力量。

 

         杨朔的散文《雪浪花》中的语言,可说具有一种音乐和图画交织般的美:“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通过对浪花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在的情思,借景抒情,景中注情,情景交融。作者用精妙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动人的意境和波澜壮阔的一种画面,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效应语言的魅力所在。

 

         散文语言的美,还表现在含蓄,言有尽而意不尽。一篇散文要想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除了意境的深沉,更主要的是靠语言的含蓄。只有意不浅陋,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才有可能产生余韵常在之效果。含蓄对所有文体来说都不可缺少,尤其对于散文更为重要。散文短小,若要引人,就得精制。“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销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的这段话,已经把散文为何所需含蓄的语言讲得再透彻不过了。

 

         一篇散文是否能够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除了立意好,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散文的语言有着诗一样的简练、含蓄,但却比诗更形象、更细腻;散文语言有着小说一样的铺陈,但却比小说更凝练、更含蓄、更情重。高质量的散文,离不开高质量的语言。让我们善用语言,巧用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散文的眼睛,使散文在语言的引领下,不断地喷出我中之情,放出世间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