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州乐器制造界 多数均为南海人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

广州乐器制造界 多数均为南海人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

  本报讯记者姚建国,通讯员潘翠明、何剑平摄影报道:解放前后,广州的乐器制造闻名遐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当时的广州乐器制造界,南海人曾占半壁江山,而且,制琴师傅大多自金沙。日前,记者专门拜访了金沙陈边村的一位制琴师傅。

  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红砖房就是陈锐师傅的大提琴作坊,大提琴永远是那里的“主角”,有的正在修理,有的还未上油。师傅正在木料上用刀、刨精雕细琢。今年已经78岁的制琴师傅陈锐,曾经在广州的广东乐器厂、幸福乐器厂担任厂长、书记等职务。他告诉记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到广州学习制作乐器,当时的乐器制造界可说是南海人的天下。

  “当时,广州整个乐器行业不到90人,集中在当时的后门街,老板用很少的资金租个铺面就开始又做又卖,这些人里面多数都是南海人。”陈锐当年就是由亲戚介绍到乐器店里做学徒的。当时,金沙的大湾村、沙墩胡村、水口村就有不少村民在广州制作乐器。陈锐还记得刚到时就听到隔壁铺的老板说金沙话。后来他才知道,那个老板是国家提琴大师徐弗的师傅。

  那时的乐器店主要制作二胡、古筝、秦琴等粤剧演奏乐器,因为第一批到广州做乐器的南海人就靠这个起家的。在上世纪初,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出现了“海珠”、“太平”、“民乐”等大戏剧场。很多人因为粤剧名成利就,乐器制造业也得以繁荣兴盛。当时,广州的后门街就是乐器店聚集的地方。不少大老倌还专门到那里的乐器店订造乐器,吹、拉、弹、拨各样乐器都能造出来。

  后来,公私合营,乐器改革,他进入广东乐器厂,此后,乐器制作步入机械化生产的阶段,人们开始放弃手工制作。为了坚守手工琴的阵地,陈锐和他的儿子回家乡建起了大提琴作坊,提琴制作业开始在金沙生根发芽。如今,在金沙的东联村、西联村、联沙村一带不但有大型的提琴制造厂,还有专门为提琴做配件的企业。

  令他担忧的是,现在的学徒跟以前他做学徒的时候很不一样。“以前,我们做学徒是很累的,学师要学满四年才能出师。如果学不满四年,离开了,其他店也不会聘用。”但如今,陈锐作坊内的学徒是可以随时离开的。不少刚刚来的学徒嫌辛苦,每干两个月就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