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皮影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纸窗影戏和纱窗影戏
山西皮影戏可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它们虽同属影戏,但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
纸窗皮影戏是晋中、吕梁一带土生土长的影戏剧种。早在元代孝义一带已有影艺世家,流传于孝义县、汾阳县、灵石县、介休县、平遥县、沁源县等地,孝义北独村武海棠家的“三义园”影戏班,六代相传,工于纸窗影戏艺术,至今农耕之暇,仍活跃在山庄窝铺,为千家万户所津津乐道。
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同时由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伴奏。皮腔音乐激越优美,古朴浑厚,委婉动听,风韵别致,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民间吹腔音乐。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还有诸如《上昆仑》、《对金鞭》、《绝龙岭》等。后期纸窗影戏把纸屏幕改为纱屏幕,吸收其它剧种的营养,衍生出了故事性强、曲牌丰富的新戏曲,如《霍青气》、《五鼠山》等。这样纸窗影戏注入了内容新颖,现实性强,符合群众欣赏趣味的故事戏曲,从而推动了影戏的发展。纸窗皮影人物造型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个性特点,强调神似。人物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采用阴雕、阳雕,或阴阳合雕的技法。繁而不乱,简而不疏,造型粗犷,色彩简练,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
碗碗腔纱窗影戏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传入山西的。碗碗腔影戏用纱做屏幕,易摆设景物道具,也不易被灯燃着。影戏节目故事新颖,投合群众审美情趣。如《璧成珠》、《女中孝》等。碗碗腔影戏由于有很多优点,历史上又有秦晋之好的人文环境,很快在山西各地繁衍、发展。大体分布于晋南的新绛、侯马、曲沃,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灵石,吕梁的孝义、汾阳、文水,晋东南的沁源县等地。
碗碗腔演奏中始终有一碗碗状铜铃参与,因而得名。碗碗腔唱腔音乐清脆婉转、圆润和谐,别具一番风韵,且唱腔曲牌也较多,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锤炼,吸收当地戏曲、秧歌、民间小调等优点,从而出现了各种流派,使这一古老剧种更为丰富多彩。
纸窗影人物和纱窗影人物造型各有其特点,纸窗影人粗犷淳朴,属具象形的夸张变形,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身段比例适中,图案组织简练。纱窗影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更富装饰性。头饰倾上,脸谱多变,如同舞台脸谱服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加强了可视性的效果。如铠甲,纸窗影人铠甲箭壶、令旗、尚在臀侧部。而纱窗影人铠甲已升到背部成靠旗,皮靴也演变成舞台厚底靴。脸谱,纱窗影人趋向装饰性的刻画,纸窗影人趋向具象性的夸张。生旦脸谱,纱窗影人多为空脸、大额头,紧靠鼻下的小嘴是区别外地皮影的最大特点,不像河北皮影的生旦是“通天鼻子月弯眉”。生角的眉是平的或上竖,旦角下弯,男女生旦形象变化不大,区别主要靠各种头饰的变化。纸窗生旦脸谱,实脸空脸都有,未受戏剧化、脸谱化的影响。
此外,纸窗影人木杆较粗,装配在影人胸部,表演动作依靠影艺人手指捻动。纱窗影人多用竹竿,装配在后肩的一点上,能转身,表演靠影艺人的腕功,这也是纱、纸窗影戏的不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