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提琴教学 /   关于小提琴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 - 小提琴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关于小提琴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 - 小提琴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小提琴学习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各种键盘乐器由于其音准和发音的双重困难,被人形象的称为“杀鸡”或“拉大锯”的阶段。而正是这一阶段为学习者日后可能的专业音乐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是艺术普及和社会化的渠道之一。下面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为提高孩子的兴趣,教学曲目的选择很重要。在音乐学习中,练习曲和其他乐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甚至是经常)又会发生矛盾。卡尔•弗莱什说得好:“塞夫契克练习曲可以很恰当的比作药品,用量过多能致死,用量适当能治病”,尽管象塞夫契克那样较缺乏音乐性的练习曲并不多,但在启蒙阶段我们决不能冒让枯燥的练习曲扼杀孩子和家长学琴兴趣的风险。基本上我们可以在教授完左右手基本技术后就让他们拉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小曲,这里有两本曲集较有名:《铃木小提琴教学曲选》和《未来小提琴家》。当然,最好这些动听的乐曲能合理的分布着一些需要训练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达到乐曲的要求,这时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加强专门的技术训练了。
      二.初学者的音准问题。音准问题对于初学者是必经的一道高高的门槛。如果把音高感觉非常不好的人比作音乐上的盲人,那么小提琴那乌黑的指板甚至不象吉他或是琵琶有品格的凹凸不平,能好歹给这些人一条盲道勉强走上几步。虽然我不太赞同在音乐普及教育上选材的过度严格,但对初学者的测试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必要的。当然,在一定范围内,听觉可以通过视唱练耳等辅助课程提高。此外,在练习一首乐曲前,先哼唱一遍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不仅能改善音准,对于节奏,乐感和识谱都有益处。造成音不准除了听觉上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因为错误的持琴。具体地说是左手的位置和手型问题:左手食指第三节末端与琴颈接触,并保持左手放松的拱形和一、四指自然合理的纯四度关系从技术上能给音准带来保证。
     对于在指板上贴胶布的办法,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如今年刚到南京上公开课的盛中国),但它又的确能给初学者一定的帮助。我认为这些胶布似乎直观的体现了拉菲尔·布朗斯坦关于视觉音准的观点,但我们最终应该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印在心中而不是永远贴在指板上。在不至于产生依赖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给初学者一根暂时的拐杖。
     三.上课和练琴中家长的作用。其实每个教师心里都明白,我们不能指望用一节课把所有问题完全灌输给那些在下面坐立不安的顽童,正如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每天都能自觉抵挡住那么多好玩的东西静下心来练琴一样。当然,选用合适的方法,形象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好一些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我们最好能首先教会家长,再由他们回去给孩子“二次上课”并督促孩子练琴。另外,这种监督还决不能停留在通常所见到的“怎么没声音了”这种层次上,而应该是在正确理解老师上课内容前提下有目的的辅导。
     四.要从音乐出发,全面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很多教师都会震惊的发现,他的某位学生家里竟然除了有限的几盘教学录音带再也没有别的音响资料了,如果这种现象不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话就太恶劣了。
    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就非常强调从“听”进入音乐的世界,正如我们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就能轻松的学会中国话一样,学习音乐也一定要有一个“母语化”的环境,要让孩子通过丰富的音响资料和现场音乐会多欣赏音乐,除了自己演奏的曲子外更广泛的接触优秀的音乐甚至其他兄弟艺术。这样不仅可以直接的改善他们的演奏、增强他们表现音乐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更能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普及教育乃至专业音乐教育的初衷,因为,就算是小提琴大师,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艺术家,然后是音乐家,最后才是小提琴技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