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不靠“盛装”靠“内功”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在内地民乐市场萎缩,演出日见稀少的同时,不少演出团体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更有不少人寄希望于“少女组合”“盛装民乐”。日前,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率领该团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亮相,令观众耳目一新,也让众多专家学者和作曲家由衷赞叹——
民乐不靠“盛装”靠“内功”
一袭青衫,温文尔雅。香港中乐团首席指挥阎惠昌面向观众,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仿佛朋友自远方来。1月26日和27日,在国家大剧院,香港中乐团两天两套曲目,从刘文金、赵咏山编曲的古曲《十面埋伏》、赵季平的《忆》、郭文景的《阿佤山》,到吴大江的《缘》和程大兆的《乐队协奏曲》;从山西民间吹打乐《大得胜》,到彭修文《幻想曲 秦·兵马俑》,观众的掌声一阵比一阵热烈,乐团返场演奏了由观众现场投票选出的3首小品,在阎惠昌的指挥下,所有观众手持小小拨浪鼓,加入到演奏当中,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只是香港中乐团无数次精彩演出中的一次。有着30年历史的香港中乐团以85人的大规模民乐编制,以高品质的演奏水准,以丰富多样的演奏曲目,以千变万化的演出形式,遍演北京、上海、东京、维也纳、悉尼、巴黎、伦敦、慕尼黑等50多个重要城市和著名音乐厅,奠定了乐团的地位,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是一支敬业、进取、专业、规范的民乐团,更是一支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民乐团,向香港、内地和世界各国的观众传播着中国民乐。仅以2006年音乐季为例,香港中乐团共推出37套69场不同形式与主题的音乐,122场外展演出,13场外访音乐会,完成了两个专题器乐节(第四届香港鼓乐节及香港古筝节)的演出。
在内地举步维艰的民乐,为什么在香港中乐团却大放异彩?
3000部作品中1700部委约委编
香港中乐团在发展之初也同样面临着大型民乐作品极度缺乏的窘状。没有作品,就不可能生存。因此,香港中乐团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方面广泛学习,逐步积累曲目,一方面开始征求新作品,并确立了委约作曲家创作、编曲的制度。1997年,阎惠昌出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时做过一个统计,香港中乐团有编号的乐谱已达3000多部,也就是说20年里平均每年要演奏150多首新创乐曲。而直至今日,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委编的作品达1700多部,这使任何一个乐团都无法望其项背。
著名作曲家王宁深有感触:“在香港中乐团,你能真正感受到作曲家是上帝!”尊重原创、尊重作曲家,是香港中乐团能够获得一大批优秀作曲家大力支持的重要原因。就在这次北京演出之前,王宁改动了几个小节,已经完成排练的乐团再次排练,力求尽善尽美。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与之合作过的每一位作曲家。
尽管这些委约、委编的作品水平不一,但有了如此庞大的曲目库,香港中乐团从中精选演出曲目就不成问题了。阎惠昌要求乐团每年必须演出25套音乐会曲目,每一台音乐会都不允许曲目重复,这使得香港中乐团每年演出的曲目达100多首。
更为重要的是,委约、委编制度不仅吸引了香港、内地甚至世界各国的优秀作曲家为中国民族音乐而创作,更影响了一大批香港、内地的青年学子将现代作曲观念、意识和技法引入创作中,大大扩展了民族音乐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