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组图古乐器“阮咸”与音乐珍品“南音”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

组图古乐器“阮咸”与音乐珍品“南音”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

    闽南地方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戏种具有自己传统的独特风格,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南音,被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在国外被誉为东方古典音乐的珍品。最近,福建泉州六朝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的墓砖刻着一种乐器,这种奇怪的乐器究竟想向我们表达什么信息呢?
 
    

   

   

    福建陈建中余光仁

    南音发祥于文化古城泉州,自从公元四世纪晋代士民避战乱入闽,定居晋江流域,历南朝、隋、唐以至南宋,中原文化艺术随汉族士民的不断南来而流入泉州,日臻繁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兴盛,外国宗教音乐也予泉州本土音乐以深广的影响。泉州南音的渊源即由此而来,它不是土生土长的纯粹民间音乐,故有人说它是“唐代宫廷音乐的缩影”,也有人称它为东方古典音乐的奇珍。

    南音使用乐器分“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者称为“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瑟琶、三弦拍板。

    琵琶又称“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古称秦琵琶或月琴,实为早期的一种直项琵琶,是汉代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南京西善桥六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画中有阮咸演奏的图像,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乐器,后人便称它为阮咸,今简称为阮。隋唐时期,阮普遍用于宫廷燕乐和民间乐舞。古代只有八个品位,今时已发展为四弦二十四品位,并有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阮的系列。阮的音色圆润丰厚,是主要的中音及次中音弹拨乐器,著名独奏乐曲有《云南回忆》、《串木樱花》等。

    将此次南安六朝古墓群墓砖中的“阮”纹与现代乐器“阮”及“瑟琶”进行比对,可以感受到一千七百多年来,中国传统音乐与乐器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关系与发展脉络。

    (一)

    南安丰州在今泉州西门外约5公里。晋人南迁时,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晋人南迁在晋江下游聚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丰州镇。由此可见,丰州古时曾为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6年8-12月间,为配合福厦高速铁路建设,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文博部门联合对南安丰州皇冠山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07年4月泉州市博物馆受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又对新暴露的3座墓室进行了清理。此次发掘共揭露墓室28座,出土了金戒指、琥珀项链、青瓷壶、青瓷碗、青瓷盘、青瓷盅、青瓷罐、青瓷炉、青瓷托杯、青瓷洗等一大批随葬器物,发现纪年墓4座,出土纪年墓砖三种,其中“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一座、“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二座和“四年”残缺墓砖一座,更为重要的是在出土的墓砖中发现了古代乐器“阮”的印纹。“阮”的发现为探讨泉州乃至闽南戏曲的产生、发

下一页
本文共 3 页,第  [1]  [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