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中国民乐,等待时机掀旋风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
女子十二乐坊是中国民乐市场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CFP/供图
11月9日晚,首届全国民乐大赛决赛正式开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这次大赛吸引了不少观众,也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对民乐现状的思考——
作为中国国粹的民族音乐,在全世界备受推崇。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气质,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中国民乐热”。虽然中国民乐的世界地位相当高,但长期以来都遭遇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而一些琴童和家长,似乎总觉得西洋乐器离高雅更近。刚刚落幕的全国首届民乐大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对中国民乐会有什么样的推动,又突显出些什么问题呢?
平台少 人才需要大环境
青年歌手大奖赛、“超女”、“快男”等选秀层出不穷;全世界范围的钢琴比赛,也推出了郎朗、李云迪等一些青年演奏大师。但是作为中国国粹的民乐,却显得门前冷清。提到中国民乐演奏家,人们想到的也只是(二胡)宋飞、(古筝)王中山、(琵琶)吴玉霞、(竹笛)王次横、(扬琴)李琳琳等人。
今年举行的全国首届民乐大赛,是继18年前“山城杯”民乐大奖赛后,首次全国的民乐大赛。18年的冷落对广大的民乐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参加了决赛的陕西选手李鑫就对这一点特别有感触,“我是学笙的,去年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分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在这次比赛管乐组的半决赛中,我的排名是第一位。如果没有这一次机会让我在全国展示,可能我就一直默默地从事研究工作。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能够有个展示的平台是很重要的”。而担任半决赛评委的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对民乐的推广问题也很重视,“这次的民乐比赛是这么多年来民乐圈最大的一个事情。长期以来,我们都有对自己的东西不重视的问题,这一点需要社会的引导。需要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民乐的市场其实是相当大的”。
投入少 民乐期待新作
除了几十年都没有新的民乐演奏家出现外,民乐作品也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们对于民乐的了解还只停留在《二泉映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老作品上。虽然经典作品是永恒的,但对于不断发展的时代来说,难免也给人陈腔老调的感觉。民乐创作鲜有佳作推出,成为阻碍民乐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一点,担任首届民乐大赛评委的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高晓鹏很有体会,“民乐的艺术创作确实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没有好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曲目,民乐的发展就必然受到阻碍。通过这次比赛,这个问题就更加暴露无遗,也成为艺术家们探讨的一个重大话题”。而从事民乐教学多年的刘宽忍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经济投入也太少。创作是需要很多投入的,这其中,经济投入也应占有很大的比重。创作者失去创作积极性,造成了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
创新少 新民乐在探索中
新民歌、新民乐的概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新民乐虽然也有一些动作,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女子十二乐坊以及冯晓泉、曾格格的新民乐作品和创意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外,其他打着新民乐旗号的表演,没有走得更远。除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