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唤醒西府曲子 黄金周期间民俗风唱主角 - 教育新闻 - 广
本报宝鸡讯(记者松山)民俗旅游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西府曲子。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在宝鸡各旅游景点看到了多年不见的西府曲子,令人耳目一新。
西府曲子是以坐唱方式演唱的一种曲牌联套演出形式。西府曲子最早出现于先秦时的秦都雍城,即现在的凤翔,故称“雍城清曲”。明以后称“西府曲子”,至今沿用此称。据介绍,西府曲子有平弦、月弦曲子之分。平弦即“高调”,又称“小宫调”;月弦即“正宫调”,又称“大宫调”。秦汉以来至民国,一直为坐唱形式,明清时期最为昌盛。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宝鸡益门堡杨正南戏班将曲子戏搬上舞台,演出了《状元祭塔》《刘海打柴》《张连卖布》等。此后,凤翔、宝鸡县一带曲子班也陆续将曲子搬上舞台。1959年,陕西省举行民间文艺会演,宝鸡参赛的曲子戏《王妈问病》被评为演出一等奖。
过去,西府曲子盛行于凤翔、宝鸡、岐山等县,出现了许多曲子大家。清和民国时期,凤翔著名曲子大家有黄兆梅、雷鉴、郑仲华、郑筱斋等人,班社遍及农村。仅宝鸡市渭滨、金台两区就有十多个班社,如长寿乡班、十里铺东岭村班、益门孔家渠班等。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走红,西府曲子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宝鸡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西府曲子。“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在宝鸡岐山、凤翔、扶风等几个民俗旅游景点都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府曲子。演唱西府曲子的都是些土生土长的农村艺人。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些则是青春年少的后生。他们演奏的乐器以三弦为领奏,配奏乐器为笛子、板胡、二胡、竹板瓦、碰铃等。演唱的曲调有平弦,约有40多个曲调,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还有月弦,有70多个曲调,行腔音域宽厚,昂扬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