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车看牡丹 走马听秦筝曲 - 古筝 - 广州爱乐艺术培训中心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民族韵味,一直被人们视为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真秦之声——陕西筝独奏曲《三秦欢歌》。
一、对秦筝及乐曲的简单介绍
陕西古“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筝因是秦人智慧的创造,所以有称之为“秦筝”。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的《九叹•忧苦》。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筝发展至‘唐’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舫张彻落第诗》)的繁荣时代。可见筝在此时期发展之鼎盛。我们这篇文章所要赏析的筝独奏曲《三秦欢歌》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
说它地道,原因很多。首先从标题来谈,乐曲曲名为周延甲先生所取,并为此曲写了简介:美丽富饶的陕西关中,历史上曾封为雍、塞、瞿三国,因此也称三秦。这首乐曲描绘的就是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秦声音乐包括秦腔、道情、迷胡、碗碗腔等陕西民间音乐,而此曲正是作者魏军教授融汇了这些民间音乐创作而成。
二、赏析筝独奏曲《三秦欢歌》
1、对乐曲创作动机、背景的分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乐记》中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形式和声音来表达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等心情。早在古希腊时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们的感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够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性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有的领域。那么,首先我们还是来听听曲作者魏军教授来谈谈他的创作动机。
在采访中魏教授谈到:“这首乐曲一直在我心中唱了许多年,直到1984年才把它写出来。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亲身体验。粉碎四人帮那天,整个咸阳地区从城市到乡村都融入庆祝人民的‘二次解放’的喜悦中。欢乐的锣鼓震天响,鼓手抡着粗大的鼓锤在两米大的大红鼓上尽情地敲打,晚霞映红着一个个喜悦的脸庞,‘跑旱船’的老爷子咧着嘴笑,唢呐哇哇地吹个不停……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真切、最壮观的场景。随着那场面,我压抑了许多年的郁闷之心突然展开了,象大病痊愈,那欢庆的歌儿就一下子撞进了我的胸怀……”这就是创作动机,是为了表达粉碎四人帮后的那份喜悦,那份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激动以及三秦人民欢乐喜庆的心情!这使我想到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永远都是人们在创作中要深刻认识的问题。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到成品,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地艺术变异过程。正如魏教授所讲“……直到1984年才把它写出来……”这就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酝酿的过程。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于创作时,他们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中,这种构想不带任何物质性的行为,它纯粹是由心灵在创造、在构建,这就是音乐家的精神创作○1。其实任何一首作品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活特征,并带者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人们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古筝艺术也是如此,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真实地反映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2、乐曲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提示
全曲是一个复三部曲式,分为A、B、A1+尾声几个部分,A与A1段都是以欢快地节奏型构成,前28小节完全采用陕西关中民间鼓乐演奏的鼓点发展起来的旋律,有力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弹奏时一定要
一、对秦筝及乐曲的简单介绍
陕西古“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筝因是秦人智慧的创造,所以有称之为“秦筝”。这种称谓最早见于汉人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的《九叹•忧苦》。这种称谓绵延了近两千年,“秦筝”则成了筝的专有名词。筝发展至‘唐’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白居易《邓舫张彻落第诗》)的繁荣时代。可见筝在此时期发展之鼎盛。我们这篇文章所要赏析的筝独奏曲《三秦欢歌》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
说它地道,原因很多。首先从标题来谈,乐曲曲名为周延甲先生所取,并为此曲写了简介:美丽富饶的陕西关中,历史上曾封为雍、塞、瞿三国,因此也称三秦。这首乐曲描绘的就是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秦声音乐包括秦腔、道情、迷胡、碗碗腔等陕西民间音乐,而此曲正是作者魏军教授融汇了这些民间音乐创作而成。
二、赏析筝独奏曲《三秦欢歌》
1、对乐曲创作动机、背景的分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乐记》中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形式和声音来表达出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等心情。早在古希腊时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们的感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够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性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有的领域。那么,首先我们还是来听听曲作者魏军教授来谈谈他的创作动机。
在采访中魏教授谈到:“这首乐曲一直在我心中唱了许多年,直到1984年才把它写出来。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亲身体验。粉碎四人帮那天,整个咸阳地区从城市到乡村都融入庆祝人民的‘二次解放’的喜悦中。欢乐的锣鼓震天响,鼓手抡着粗大的鼓锤在两米大的大红鼓上尽情地敲打,晚霞映红着一个个喜悦的脸庞,‘跑旱船’的老爷子咧着嘴笑,唢呐哇哇地吹个不停……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真切、最壮观的场景。随着那场面,我压抑了许多年的郁闷之心突然展开了,象大病痊愈,那欢庆的歌儿就一下子撞进了我的胸怀……”这就是创作动机,是为了表达粉碎四人帮后的那份喜悦,那份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激动以及三秦人民欢乐喜庆的心情!这使我想到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永远都是人们在创作中要深刻认识的问题。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到成品,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地艺术变异过程。正如魏教授所讲“……直到1984年才把它写出来……”这就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酝酿的过程。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于创作时,他们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中,这种构想不带任何物质性的行为,它纯粹是由心灵在创造、在构建,这就是音乐家的精神创作○1。其实任何一首作品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活特征,并带者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人们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古筝艺术也是如此,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真实地反映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2、乐曲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提示
全曲是一个复三部曲式,分为A、B、A1+尾声几个部分,A与A1段都是以欢快地节奏型构成,前28小节完全采用陕西关中民间鼓乐演奏的鼓点发展起来的旋律,有力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弹奏时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