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飞乐----记广州爱乐艺术中心校长王勇
盛世欢歌,八方乐奏,音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歌舞盛会此消彼长,造星活动持续升温,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追星族们似醉如狂。
学习音乐,享受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媒体放言:在上海市,仅琴童就有10万人之多,学习其它艺术种类的青少年,也是成千上万。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毛泽东与柳亚子当年饮茶粤海的广州市,迄今为止,仅登记获准的艺术培训机构就有400多个。其中,爱乐艺术培训中心资历较长、规模较大、名声较响;从它的怀抱中走出去的学员,多达数万,其中,不乏全国各类艺术大赛的金牌童星。
“爱乐”的掌门人,就是松滋籍的音乐家、艺术教育家、商界奇才王勇。在广州,王勇就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无论是艺术界,还是教育界,鲜有不知王勇其人的,在广州或广东省乃至全国的许多艺术活动中,王勇多次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大赛评委、颁奖嘉宾;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等重量级刊物中,也有王勇的事迹报道。“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荣誉,昭示了王勇的非凡才能和对社会的卓越贡献。
天赋乐才
1961年11月,王勇出生在荆州之南松滋市杨林市镇的黑土垱村,父亲是一名国家干部,母亲在家种田。王勇在五兄妹中排行老四,当时的中国民穷财困,王勇在勉强的温饱中逐渐长大。
初进小学,正是“文化大革命”第三年。唱样板戏,成了风靡中国大地的文化生活,尽管样板戏数量太少,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外建立起精神生活。直至几十年之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中的唱段,仍然被人们奉为经典,唱响在许多重大的音乐活动之中。王勇对样板戏非常着迷,电影看了一场又一场,县里的剧团和公社的宣传队到杨林市各个大队演出,王勇也总是要追着看。看过几遍,他就模仿着哼了起来,有时还摆出一个身段或者架势,颇有一点剧中人物的样子。老师见他很有天赋,就吸收他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歌、跳舞、说相声,无论什么表演形式,王勇都能认真学习,一学就会。
到了上初中的时候,王勇要到几公里之外的初中去读书,学校就办在解放前的大地主裴耀奎的庄园里。遵守毛主席他老人家学生也要“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指示,王勇和他的同学们学习了制作生物菌种,稀释后喷在菜叶上,作为植物的生长剂;在校办竹器厂学习了用本地生长的竹子,制成竹椅竹凳,供老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就是在竹器编织之余,篾匠师傅告诉了王勇制作竹笛的方法。不用花钱,方法简单,王勇制作了好几支竹笛和胡琴,尽管竹笛的孔开得不是那么恰当,吹奏起来声音不那么准确,但王勇还是为有了自己的乐器而高兴不己。除了学习吹笛子,在与同学一起上学的路上,王勇还学会了吹口琴。那时候,革命歌曲天天唱,音乐课开得很多,数学教师裴成珍老师代音乐课,教会了学生许多歌,王勇对唱歌这门课特别有兴趣。每次学完一首歌, 王勇就把裴老师的歌本借去,连谱带词抄了下来,然后练习吹笛,拉二胡,巩固歌唱技巧。一位中师毕业的数学教师上乐理课,王勇听得特别认真,不懂之处,他每每发问,老师也总会详细回答王勇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同学还不会识谱时,王勇已经能识别简谱,懂得音的长短高低、疾徐抑扬了。
一进初中,王勇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天赋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经过几次排练之后,学校宣传队就到各个大队去演出,附近的红星、台山、跑马大队等,都是学校义务演出的范围;还于白马中学、凤凰中学等校联欢演出多次。最先演出时,由伍发明老师拉二胡为演唱者或舞蹈伴奏,王勇喜欢二胡的悠扬,请求伍老师教他二胡演奏技巧,伍老师很高兴地收下了王勇这个徒弟。在伍老师的指点下,王勇的二胡演奏水平进步很快,初中毕业时,他的二胡已经拉得很有章法,成了杨林市教育界知名的“学生二胡演奏家”。
下一页
本文共 10 页,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