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on_Music,将传统民乐混搭为新鲜时尚 - 乐器新闻 - 广州爱乐
“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很担心票房。”“月之源”创立者、琵琶演奏家俞彬坦言,在西方音乐垄断的新年音乐会市场和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喧嚣中,“跨界民乐”能否经受商业市场的考验,他们心里都没底。
出乎意料的是,12月30日的票房销量颇为满意,而12月31日的演出则被闻讯而来的几家公司全部包下。
“只要观众进来,一定会记得我们的旋律,会觉得好听。”俞彬很自信,只要听过他们音乐的人,定会改变对民乐的看法,“我们把传统民乐和现代的爵士、电子、流行元素组合在一起,为的就是吸引更多青年和中年听众。”
科班出身,为民乐寻找出路
“月之源”乐队由十位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奏家组成,除了俞彬是“70后”,其余都是“80后”。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走过典型而坎坷的琴童岁月:幼年学民乐,考入音乐学院,然后毕业。最后一个阶段来临时,他们都有一样的困惑:自己辛苦十多年学来的民乐,谁在欣赏?前途在哪儿?
2003年,俞彬拉上一帮同样玩民乐的朋友悄悄开始玩试验,“我们试着把电子乐、西洋音乐元素放进民乐中,试着用中国乐器来演奏爵士和古典音乐。”他们原创了第一首曲子《西域晨光》,以人声来烘托悠扬大气的西域风情,以强烈的节奏展现策马奔腾的壮阔场景。这首曲子,为乐队定下未来行走的路线——跨界组合、混搭模式。
2007年,“月之源”赴香港为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担任表演嘉宾时,香港艺人汪明荃在现场认真聆听,觉得“很惊艳!如此的民乐演奏,既有时尚气质,又有中国味道,正是香港人喜欢的感觉”,于是邀请乐队出任她红磡演唱会的特邀嘉宾,并为她改编民歌串烧。
演唱会那晚,漆黑的红磡体育馆内荧光点点,汪明荃还未现身,一段电子乐先在场内迷幻回旋。随着女声若有似无的吟唱,笛子独奏忽然空灵地奏响,随之,是如泣如诉的琵琶,然后是二胡缠绵地插入,唢呐诡异地登场……“月之源”以琵琶、二胡、笛子、管子、唢呐和键盘的独奏与混搭,为整场演唱会开场。
“我们是第一个登上红磡体育馆的民乐组合。”俞彬很自豪。“月之源”成立之初,只是一群年轻人因为不甘心而玩起来的游戏。但现在,他们把这游戏玩大了。
同样是在2003年,女子十二乐坊走红日本,民乐以新鲜姿态重回中国人视线。“民乐有了一个契机,可以让年轻人,尤其是外国人接受。”俞彬记得,从那时候起,上海的一些高档餐厅开始将民乐作为展现传统文化的象征,新天地里的琉璃工房透明思考餐厅,就有带电声的TMSK新民乐组合常年演出。“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两三支新民乐组合在高档餐厅和酒吧中演出。”
但演了两年,俞彬逐渐排斥这种演出形式,“商业气息太浓,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仅是背景音乐,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那时,女子十二乐坊的影响力也逐渐弱势,一度热闹的新民乐又陷入了尴尬。
一种跨界和融合的音乐
跟女子十二乐坊相比,“月之源”的编制小,只有5件乐器,更加凝练小巧,也更能突出每件乐器的特性。俞彬推掉酒吧演出,寻找民乐更多的可能性——在《西班牙》中,他在爵士乐和西班牙舞曲的基础上加入民乐器,以唢呐代替萨克斯风,将琵琶变为更灵巧的吉他;在《苏三舞月》中,他把“苏三起解”的京腔片段大段融入乐曲,做出周杰伦《东风破》式的流行韵味;而最能代表民乐精髓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也成为他创作的来源。每次完成录制,他们总要请些非音乐专业的朋友听小样,“如果专业和非专业的人都能说好,证明我们的方向没走错。”
从2005年开始,“月之源”的演出逐渐转向一些大型活动。几年来,他们受邀为卡地亚、万宝龙、IBM、F1大赛、环球金融中心开幕等大型活动做演出嘉宾,几乎每场演出,都有外国人询问他们是否有唱片可买;而在时尚圈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一个特立独行的跨界民乐新坐标。
“对年轻一代、中产阶级和高端人士来说,他们需要时代感,也需要文化底蕴的呈现。”俞彬觉得,在西方音乐审美根深蒂固时,中国传统音乐一旦与爵士、Funk、流行,甚至西方古典音乐结合起来,就像调味剂一样,中和出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滋味。他没有把自己的风格称为新民乐,“我们做的是Fusion Music,一种跨界和融合的音乐。”
实际上,混搭式的Fusion Music正在音乐界蔚然成风。几年前,窦唯的唱片中就开始带有民乐痕迹。从周杰伦开始,港台流行音乐逐渐把二胡、琵琶等民乐器融入创作中,形成一股“中国风”。而那些游离于商业之外的地下乐队,也越来越多地把民乐作为音乐画板上的新颜料——2001年成立的“什么”乐队,葫芦丝、唢呐、笙等民乐器就是他们的实验设备;组建于2006年的“南无”乐队,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石,将Funk、布鲁斯、重金属融合起来;2007年成立的“南城二哥”乐队,把曲艺、地方戏、民俗混搭在一起……
在Fusion Music这条高速公路上,任何国家的音乐都可以自由驰骋,这些生于新时代又怀念旧传统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回归。俞彬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保留中国文化与中国民乐精髓的前提下,与现代元素相契合,与现代人的情感相沟通,让流畅、通俗、极具旋律感的音乐来感染听者,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民乐。”